金枝国槐嫁接方法
嫁接方法砧木选择及嫁接方法
砧木既可选根颈部直径0.5~1厘米的一年生苗,也可用胸径3~5厘米的多年生大苗。但针对不同砧木,应采用不同的嫁接方法。
金枝槐生长速度比国槐快,在嫁接部位易形成“头大脚小”的现象。以多年生大苗作砧木,采取高位枝接法,成形快、出圃时间短。但多个接穗拼凑在同一截面,枝条开张角度小,易造成掐脖现象,并且结合部位不牢固,易受风害。此外,这种苗的整0形、更新复壮都受限制,主干与上部枝条颜色也不统一。用一年生小苗作砧木,在根颈部以上10厘米处芽接,虽然成形慢,出圃时间长,也有“头大脚小”等缺点,但在主干表皮没有完全木栓化之前,整株色彩一致,观赏性好。而且抗风能力强,整0形、更新复壮的灵活性大。如果在移栽时将砧木根颈部及嫁接部位一同埋入地下,这样既美观,又不影响苗木生长,还能起到固苗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以一年生砧木底位芽接法更具优势。
嫁接时间 嫁接金枝槐的时间,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苗木规格的要求和生产批次的安排;
(2)当地砧木、接穗芽眼生长的物候期;
(3)避开灾害性气候;
(4)嫁接方法的不同。
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例,每年三四月,接穗芽眼饱满,将要萌发而未萌发之际,即可用一年生砧木进行底部芽接。接穗随采随用,用带木质部的芽眼进行嵌芽接。没用完的接穗要及时用湿沙贮藏于阴凉通风处,以备使用。5月下旬至六七月,树液流动旺盛,容易剥皮,宜用“T”字形法芽接,即“热粘皮”法。8月份芽接成活后,因生长期较短,可“闷芽”越冬到翌年。*二年芽萌发前剪去上部的砧木,进行正常管护。枝接可在3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关键是要事先采收、贮藏好接穗。但贮藏时间过长,接穗活力变弱,所以枝接宜早不宜迟。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求接穗枝条健壮、无病虫害,嫁接操作要避开雨天,防止雨水渗入影响成活。
国槐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其冠大荫浓,且有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是较受0欢迎的树种之一。笔者在多地采访考察过程中,发现不少苗圃里的国槐修剪不得法,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归纳如下,仅供参考。一、没有处理好定干高度和分枝点的关系定干高度是国槐长到一定高度后,对主干进行短截的高度,在当前较常见的定干高度为2.8米或者3米。而分枝点则是树干上离地表较近的那个主枝的高度。可以说,这两个概念都是很明确的,分枝点的高度是要低于定干高度的。但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在很多苗圃,定干高度和分枝点的高度基本一致,没有明显的差距,这种现象被称为“一撮毛”,也就是说我们留的主枝都紧邻定干剪口,且在一个轨迹上。可以说,18公分国槐,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对国槐的销售品相和应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策:分枝点应低于定干高度,八公分国槐,所选留的主枝必须要上下错落,绝0对不能在一个轨迹上。二、主枝选留数量不科学 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三种情况,一是选留主枝过少,只保留了2个,成为了“弹0弓架子”,二是选留的主枝过多,剪口下的枝条过多,没有及时进行选留,三是一味照搬“三股六叉十二枝”,不顾树形美观与否,只保留3个主枝。
选留的主枝成了“弹0弓架子”
对策:“弹0弓架子”既不美观,也降低了树冠抗风和抗雪的能力。而过多地保留主枝,较终会影响销售品相,也会影响主枝的生长。一味强求保留3个主枝也是不正确的,一般来说国槐的主枝一般为3—5个,我们要根据新生枝条的分布情况来确定保留数量,较终要求是树冠圆整,也就是不一定要3个,也可以是4个,也可以是5个,总的要求是上下错落,各占一方。
三、主枝保留长度不合理我们在苗圃里看到,一些国槐主枝保留长度存在很大的问题,要么过短,只保留20厘米左右,要么过长,保留100厘米左右。可以说,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合理的,主枝长度过短,势必影响树冠的形成,而主枝过长,会影响树冠的美观,且降低了国槐的抗风能力。
对策:主枝长度一般控制在40—60厘米,在修剪时,如果枝条长势较强,有长度,又比较粗壮,可以多保留一点。如果长势较弱,既短小又纤细,则应保留的短一点。总之,国槐主枝的长度不是固定的,不能绝0对化。
选留主枝方位不适宜,且比较短四、主枝的开张角度不适宜所选留的主枝要和主干要有一定的开张角度,其目的在于树冠圆整而宽大。可以说,影响树冠大小的主要因素在于主枝的开张角度。在考察中,笔者见到,不少国槐主枝的开张角度都比较小,有的主枝甚至是直立生长,这样的树冠是像竖着放的鸡蛋,不够宽大。
对策:选留主枝是尽量选择开张角度大的枝条,如果所有枝条与主干的开张角度都不大,则应采取支撑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使主枝和主干之间的夹角保持在45度左右,这样是较适宜的。
刺槐又名洋槐,系19世纪末从外国引入的舶来品,青岛即是全国0*0一批刺槐的落脚地。时至今日,青岛中山公园内仍有当年的老槐树在苟延残喘,哦不对,笑看风云,上图中那棵就是。槐中国人心目中的大槐树,必然是豆科槐属的槐/Sophora japonica Linn.,又名守宫槐(群芳谱),槐花木、槐花树、豆槐、金药树等,话说这些名字见于《中国植物志》,也不知编者从哪里搜来的,现实中没见一个活人用过......通常为了与刺槐相区别,19公分国槐,称之为国槐或家槐。刺槐的托叶刺刺槐的叶槐的叶槐和刺槐,均为高大乔木,二者有些相似之处,比如:都是羽状复叶,花也都是蝶形花冠。但不同之处更多。刺槐有长达2厘米的托叶刺,而槐无之。小叶形状也有不同,槐的小叶先端尖锐,刺槐的小叶更为圆润一些,且槐叶比刺槐叶手感更厚实。刺槐的花槐的花较重要的外观区别还是在花和果上。刺槐开花较早,4-6月份是其较为煊赫的季节,花香袭人,沁人心脾,槐的花期要等到夏季才姗姗来迟。刺槐为总状花序,成串生在叶腋,下垂;而槐则为圆锥花序,如同金字塔一样长在枝**,一般昂扬向上。较重要的一点,刺槐的花香甜可食,生熟皆宜,槐的花苦不堪食。刺槐的荚果槐的荚果二者的荚果也是迥然不同。刺槐的果实秉承了豆科植物的“豆荚”风格,“荚果褐色,或具红褐色斑纹,线状长圆形”,性状略似镰刀;槐的荚果根本就不像“荚”,而是呈念珠状,果皮肉质。镰刀和念珠,相当于农具和文玩,它俩走的就不是一个路线,国槐,分不清就实在不应该了。
槐原产我国,自古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古诗文中也常以槐为意象。检索《全唐诗》,提及“槐”的有299首诗作,共计138位诗人。仅白居易一人就用了42次,如“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以及“轻衣稳马槐荫路,渐近东华渐少尘”等,皆为传世名作;与之齐名的元稹,在其假惺惺的悼亡诗中也写过“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个听说过吧?